時間大約要回到二十世紀初期
心理學出現一門離經叛道的閃亮學說 喔 不是精神分析 我指的是行為主義
雖然不若佛洛伊德理論近乎神話故事那般撲朔迷離
行為主義對於人類行為的心理學概念影響力絕對不遑多讓
早期激進行為主義學派的東西讓初學者有點難以下嚥
然而後期經過理論的添增修改後 讓許多應用心理學領域的後生晚輩愛不釋手
假如你有著一定限度的符合社會期許傾向(也就是試著表現出大多數人贊許的樣貌)
你不會喜歡行為主義 因為它的觀點幾乎全盤否定了自由意志這塊人道主義的基石
然而慢慢的 你會發現它是最苦澀而殘酷的真相之一 不是那麼甘願接受 卻也不易反駁
它與咱們流傳的一句中國格言不謀而合 -- 聽其言不如觀其行
換句話說 要瞭解某個人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主要的焦點要放在分析他的行為上
而語言只不過是眾多行為其中的一種罷了
行為主義提出了一些原則 說明人類的行為如何受到影響
我想先談談增強原則 我在剛接觸心理學的時候 常常覺得有些名詞抝口又不夠精確
後來才逐漸能體諒翻譯者在不同語文體系下的權衡與諸多考量
增強為reinforce之翻譯 表示行為的強化或增加
所以增強原則就是在描述某個行為的增加是受到什麼因素影響
增強原則主要有二 一正一負
正增強表示行為的結果如果是好的 通常是指能滿足需求 行為就會增加
譬如會哭的小孩有糖吃 因為哭的結果是有糖吃 所以哭的次數變多了
我們會說哭這個行為受到正增強 這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負增強表示行為的結果如果能消除或避免某些不喜歡的情況 行為就會增加
譬如說下雨會撐傘 是因為能夠避免讓我們淋濕的狀況 所以撐傘的行為被增加了
我個人偏好以安太歲作為負增強之例 恰不恰當則見仁見智
以上兩大行為原則並不難懂 困難的是同一個行為往往同時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也因此使得許多人對一個常見的心理學名詞
「次級收穫」(secondary gain, 意譯為附加價值)有種奇妙的態度
如果你身為一個心理系學生或普通心理學的讀者 理解這個概念在智性上並不困難
但倘若今天有人告訴你生命中的痛苦其實隱含著對你某種程度的好處 相信大多數人在情感上會不太容易接受
下篇待續
留言列表